医院发展重点
适宜技术提升服务能力
根据国家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初衷,管理慢性疾病的重担落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肩上。随着国家对中医的大力支持,中医药健康管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基层的推广力度也逐渐增大。特别是当前,国家对药物价格的严格管控,取消以药养医,药品零加成在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这些都是中医适宜技术开展的有利契机,亟需探索出能真正为老百姓健康服务的适宜技术。
01
国家政策扶持基层发展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文件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
国家卫健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指标要求,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康复服务能力。特别要进一步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同时,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年)的通知》,指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服务供给,夯实中医药康复服务基础。在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技术,发展适用于基层、社区的小型化、专业化的中医康复设备和康复适宜技术,扩大康复教育、辅具指导、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的覆盖面。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中医综合治疗区(中医馆)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
《关于印发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实施方案(-年)的通知》,指出“中医临床科室可设置相对独立、集中布局的健康干预区,集中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等服务设施、设备和器具,为妇女儿童提供针刺、灸法、拔罐、推拿、药浴、刮痧、膏方、贴敷等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鼓励相关医疗机构牵头成立妇幼中医药专科联盟,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病房、学科帮扶等形式加强合作,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
02
基层常见疾病
疼痛是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以及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长期电脑操作、伏案工作、玩手机、开车等不良姿势,导致颈肩腰腿痛发病率进一步升高,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不愿忍受疼痛的折磨,它不仅仅是一个生命体征,也被逐步被认定为一种疾病。
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及人们对妇幼保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妇幼保健对妇女及儿童的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妇幼保健工作较为薄弱,常见疾病有慢性妇科炎症、产后体寒体虚、宫寒、痛经、小儿肺炎等。
03
基层康复适宜技术
培育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专科,坚持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大力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临床疗效。比如开展针灸、艾灸、药蒸、刮痧、推拿、按摩、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这些中医技术在治未病、治已病中发挥了“简、便、廉、效”的作用,增强了基层机构中医康复服务内涵,带动了基层中医适宜服务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此外,能够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和中医药理论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冲击波疗法:冲击波疗法以非侵入式、无创伤、痛苦小、治疗时间短,没有手术的并发症更加人性化,能够解决了传统疗法易复发的难题,因此被称为“不流血的手术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众多科室。冲击波也被国家卫计委指定为疼痛科建设关键医疗技术之一,同时冲击波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诊疗设备。
艾灸疗法:红外光灸疗机,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是集无烟艾灸和光疗照射的方法,把艾饼加热进行灸疗,该疗法无明火、温度恒定,艾味清香,治疗面积大,操作方便。弥补了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不足,是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理疗技术方法的有益结合,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同时解放治疗师双手,节省人力,减轻工作强度。
高频电疗法:生物体在极超短波的作用下,其体内带电粒子与极化分子剧烈运动而相互摩擦产生热效应,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组织代谢加快,血细胞吞噬作用加强,促进病理代谢产物的吸收,超短波、短波、微波等高频电疗增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和多核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补体凝集素和调理素等,抑制细菌生长。
熏蒸疗法:因为在蒸汽环境,温度偏高,所以人体的毛孔容易张开,药包内的中草药的药效成分作用于感受神经,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加快清除疼痛部位代谢产物。
肌肤经过高温的熏蒸之后,被离子化的纳米级的雾状粒子含有大量的氧离子,同时仪器喷射时的冲击力有助于皮肤吸收氧离子。在热效应的作用下,皮肤的有氧代谢功能进一步增强,加快血红蛋白释放氧气的速度,从而改善皮肤的供氧功能。
-END-
编辑
宗文宾
校对
李晶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