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氧气治疗 >> 氧气治疗前景 >> 正文 >> 正文

卧床两个月,他能走路了中山三院秘密武

来源:氧气治疗 时间:2023/4/21

3月26日,从武汉华中医院光谷院区传来好消息。卧床近两个月的47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杨先生,不仅脱离心电监护,下床走路,还独自到卫生间洗了两个月来的第一次澡!

杨先生病情稳定,将于近期出院

杨先生今年47岁,2月25日收入中山三院病区时病情危重,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病史。起初一刻都无法脱离氧气,稍说句话便一直不停咳喘,心率一度飙到次/分以上。

中山三院医疗队在病区推行“多学科、立体、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来自20个专科的专家们发自发挥所长,为患者施行“一人一案”的个体化治疗。其中,中山三院团队在整个光谷院区最早推行康复科专家提早介入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重要保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年过四旬的靳先生也因此获益。在ICU时,他曾上过两次呼吸机并使用了ECMO。转到病区时,除不能脱离吸氧外,他的双下肢由于长时间卧床不动而明显萎缩,几乎不能坐起来,站立就更加无从谈起。他非常焦虑,担心自己从此无法站起。

中山三院医疗队队长杨扬教授、医疗组组长毕筱刚主任医师等带领团队为靳先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其中就包括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郑海清的体位管理、早期活动及呼吸管理等康复训练方案。

经过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目前他的呼吸功能已明显改善,也已经能下床活动了,生活自理不再是问题,预计再过一周的加强巩固就可以顺利出院。

康复干预小分队在床边指导靳先生进行站立训练

“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康复科专家能做什么?”刚到武汉时,中山三院医疗队中的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郑海清曾被多次这样问起。

病区重型、危重型新冠患者普遍存在呼吸困难、气促、胸闷、乏力等呼吸功能障碍表现,此外,由于长时间卧床,老年患者尤其容易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肢体关节僵硬和挛缩等问题,在积极的药物和氧疗基础上,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呼吸康复干预措施十分必要,康复科专家大有用武之地。

郑海清制定的干预措施十分具体,包括从逐渐抬高床头直至床边坐位的体位转移训练,从卧位下的蝴蝶操、曲膝曲髋踝泵运动到60°背靠坐位下的握拳屈肘上抬的四肢体关节主、被动训练等。

许多重症患者由于呼吸肌群紧张而造成了耗氧量的增加,郑海清还教患者采用呼吸控制技术、胸腔放松训练等技巧,放松紧张的辅助呼吸肌群,从而减少呼吸肌肉的耗氧量,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郑海清指导患者做呼吸操训练

从体位转移训练到四肢主被动训练,从呼吸控制技术到胸腔放松训练,郑海清不停穿梭于病房间,耐心指导患者每个动作。康复科专家第一时间的介入,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康复专家在床边指导患者做肢体功能训练

49%的住院患者日常需他人帮助

中山三院负责的病区里危重症患者众多,许多人因卧床导致肌肉萎缩、肢体关节僵硬和挛缩严重。康复科专家对于治疗方案的同步介入,使得患者并发的功能障碍问题得到第一时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