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个世界献血者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活动口号是:献血,让世界继续跳动。“血液在人体中有哪些作用?如何保障血液安全?血液预警机制是什么?”本报记者就无偿献血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医医院输血科主任甘佳。
《中国家庭报》:您能否介绍一下人体血液的功能?我们常说的无偿献血包含哪些内容?
甘佳:血液就像大自然当中的江河湖海一样,在每个人生命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常被称作“生命之河”。血液有很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运输,血液可以将肺获取的氧气运输到全身各处,也可以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可以将营养运送到各个器官的组织细胞中,将激素运送到相应细胞,也可以将代谢产物运输到肾排出体外。另外,血液还可以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参与机体的止血、抵御病原微生物及保持正常体温的功能。
由于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尚无药物或治疗方法能够完全替代输血治疗,所以在医疗救治中,还是需要健康志愿者捐献的血液。
无偿献血分为捐献全血和捐献成分血两种形式。全血可以分离制备成红细胞、血浆等,成分血也被应用于临床上不同疾病的治疗。从临床用血的角度来讲,早期的临床输血治疗主要以全血为主。全血被分成不同成分之后,利于各成分的保存,提高利用度,发挥不同作用,提升救治效果。随着保存、分离、制备等技术手段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全血当中不同血液成分保存条件不同,以全血形式保存,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现在推广以成分输血为主要输血治疗方法。通常除了创伤、产后失血或者手术过程中发生大出血的情况下输入全血外,临床上大多数情况使用成分血更安全有效。如贫血患者,只需要输注红细胞成分,即可提高组织氧合水平、改善贫血症状,降低了输注其他不需要的血液成分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的风险。
《中国家庭报》:在临床治疗中,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如何保障输血过程的安全?
甘佳:输血治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应用于创伤、产科围产期出血和手术出血、其他出血性疾病等。另外,输血治疗也用于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肿瘤放化疗之后的骨髓抑制患者。
输血安全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涵盖了很多内容。首先是安全的血液,安全的血液来源于无偿献血。为什么我们强调无偿献血,是因为无偿捐献的驱动力是利他,以利他主义驱动的无偿捐献,会大大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当然,安全的血液还包括了一整套采供血机构的质量控制和运作体系。通过这些方法、手段以及对捐献者的筛查,就会挑选出安全且合适的血液供临床使用。
其次是患者身份识别。患者身份识别实际上是核对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标本和将要输入的血液成分之间信息的匹配以及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因为这是最容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环节,简言之是“正确的血液输给正确的患者”,患者身份识别贯穿了输血的全过程。
再者是免疫血液学技术的应用。我们知道异体血输入会出现免疫识别和应答的过程,异己的血液成分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在输血前我们要严格进行免疫血液学的检测,首先是血型检测,接着是红细胞抗体筛查试验,然后是输血前的交叉配血。经过严格的检测过程后,我们才能把通过检测的血液给患者使用。
除此之外,输血前,医生要评估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和替代输血的治疗方案,杜绝不必要的输血;对于必须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医生还会通过患者血液管理方法尽可能减少异体血输注需求,以降低输血相关风险。在输血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以及基础生命体征是否出现变化等,如果发生了不良反应,医护人员会及时进行处置,并且分析原因和调整输血策略。
所以,从安全的血液,到身份的识别,再到患者血液管理,一直到后期实验室的检测、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以及输血指征的控制等,都构成了输血安全的关键要素。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意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问题。很多感染性疾病是可以通过输血传播的,比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为了避免经输血传播疾病,在医疗过程中,除必须接受输血救治外,应尽量避免异体输血;其次,一些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还会通过不洁净的针刺过程发生,所以针刺、注射治疗以及纹身、打耳洞等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机构。此外,这些病原微生物还可能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要避免不洁的性行为。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基础。除了合理的饮食,还需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拥有健康的血液。
《中国家庭报》:亲属之间输血,效果会更好吗?
甘佳:我们并不提倡和鼓励亲属间的输血,尤其是一级血亲之间。因为亲属之间进行输血,其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并不比无关献血者小。其次,由于近亲属之间的白细胞抗原系统表型匹配度要比无关献血者高,所以近亲属之间输血可能会增加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风险。怎样理解这种风险呢?在患者免疫监视功能相对弱的情况下,接受了和自己白细胞抗原系统匹配度相对高的血液,患者免疫系统没能及时识别清除异体的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会在患者体内活化,转而攻击患者的细胞、组织、器官,导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这种风险从目前临床报告的情况看,总体发生率虽然不高,但是死亡率非常高,所以不建议近亲属之间输血。
如果因为特殊的情况,确实需要进行近亲属之间的输血,含有血细胞的血液成分输注前需要进行辐照处理,可以很大程度降低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
亟待建立血液库存和血液安全预警机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的不断提高,无偿献血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和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相比还有不足,供需之间还是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由于客观存在的供需不平衡,血液预警机制就非常重要。医疗机构根据自己的诊疗需求制定用血计划并递交到血液中心,血液中心根据计划,动态调整招募和采集计划,来匹配临床的需求。
血液预警机制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各部门的联动。除了医疗机构和血液中心外,也需要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新闻宣传部门的联动,才能把这件事做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以通过预警机制来保障临床救治的需求。
比如疫情期间,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人员流动性下降,血液的招募和采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时候就需要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工作,同时动员企事业单位等增加团体无偿献血的数量,以及进行区域间血液调剂,为医疗救治提供血液保障。同时,医疗机构也要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动态调整诊疗计划,优先保障危重患者的输血救治。
文/本报记者景啸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