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不涉及任何政策及文件解读,仅作为个人观点分享,艾登病案授权发布。
在前文(强盗打劫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DRG与DIP付费原理)中我们说过,无论DIP还是DRG,只需要把它当成工具,蛋糕就那么大,无非分蛋糕的方式不一样,且大家都是同样的分法。
今天,笔者将继续与大家探讨,在DRG与DIP系统运行时,“如何分蛋糕”才能帮助本院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一话题将以系列文章进行解读,分为DRG/DIP付费运行初期、DRG/DIP付费运行成熟期、DRG/DIP付费运行末期三大主题,本文着眼于第一点——DRG/DIP付费运行初期。
因为是深层次分析,所以内容略显枯燥,可能有些晦涩难懂,只能挑拣一些思路进行分享。为清楚表达笔者思路,便于后文引用,及方便大家阅读,本文利用大量序号进行内容区分。大家可以通过序号来查找自己想看的内容,也可以全篇通读,领略前文,更有利于后文的理解。
DRG/DIP付费运行初期
DRG/DIP付费运行初期,是各医疗机构规范自身行为的时期。至于如何规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医保方管理严格
二、医保方不管理
三、医保方管理不当
四、医院做好自身管理
五、总结
下面笔者将就以上五点一一进行分析阐述。
一
医保方管理严格
(一)对于CC、MCC的管理
1、在CC、MCC中,部分地区未治疗的不允许填写诊断,系统会把药物治疗维护到系统里,根据系统来检测这个案例是否需要治疗。
(1)利用系统管理的优点是节约人力,可以很好地质控出哪些病例存在“未治疗有诊断”的情况;缺点是计算机无法检测其他治疗方式,比如针灸、某设备治疗等,也可能因为维护不完全,出现误报。
(1a)作为院方,利用同样设备进行院内管理,以防因为失误而被医保处罚。
(1b)作为院方,也可以增加人员进行质控,但是人工效率是比不上人工智能的。
(1c)有些院方,也可能和系统本身成本比价后,选择无视,接受相应处罚。
(1d)作为医保,利用设备并不断完善质控系统,以达到更好的质控目的。
(1f)医保方可以考虑,是否免费提供给各医疗机构同样系统,使工作运行更为顺畅。毕竟系统有价,但各医疗机构的医保患者不等。
(1g)医保方可以选择是否结合更多系统,根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进行人性化管理,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2)DRG控制CC与MCC,以及DIP控制其他诊断的填写,对合理付费是有很多好处的。
(2a)首先,可以更直接地体现编码的重要性,体现编码就是money。
(2b)医院,可以根据其他诊断的填报,结合相同住院天数的病种,或结合相同费用的病种,判断是否高套。
(2c)其他诊断的影响下年的标杆变化会更小,且会让数据更准确。
(2c)举例1,以DRG为例,其他诊断肺炎,基础用药是-,平均影响费用,影响费率超过50%甚至更高,会是MCC的诊断。第二年重新测算影响,肺炎作为MCC对平均费用的影响波动不会很大。(2c)举例2,以DRG为例,其他诊断鼻炎,基础用药是20-,平均影响费用,影响费率不足20%。第二年重新测算影响,鼻炎作为不影响DRG入组的其他诊断,不出意外的话,第二年依然不影响DRG入组的其他诊断(不伴有CC、MCC)。(二)制定自己的清单填写规则,让数据更加准确
1、医保部门可以根据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的匹配,进行更便捷的管理。
2、医保部门可以根据主要诊断和主要手术的统一规定,为医疗机构提供一个公平的分蛋糕的标准。
3、医保部门也可以根据规则来规定大部分的案例,使医院可以钻空子的地方减少,但永远无法补全漏洞,只能逐步完善。
4、出台辅助规范文件、制度和处罚措施,医院行为更加规范。
5、目前清单填写规范有缺陷,各省市的笔者都有看过。不足40%的规则,无法很好辅助DRG与DIP运行。大量条目制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案例更准确分组,且漏洞依然很多。不过有些规则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好的,因为是初期,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二
医保方不管理
医保方管理缺位,就会造成院方在数据的填写上,怎么盈利就怎么写。
(一)对于主要诊断的选择,哪个权重高就选择哪个。
(二)对于其他诊断,哪个有钱就选择哪个。
(三)怎么盈利就怎么写,比如病因和临床表现通常会是不同的分组。
(四)通过高套诊断来实现盈利,比如心绞痛高套心肌梗死,低氧血症高套呼吸衰竭。
(五)靠互相检举来处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三
医保方管理不当
医保方没有好的管理制度,或管理不到位,也会产生问题。
(一)医院,医保部门说怎么就怎么做。
(二)禁止哪种行为就把相应处罚落到科室,医院不贴钱的心理,具体到科室某项收入。
(三)定时进行谈判,吐槽规定的不合理性、吐槽DRG与DIP工具的不合理,结果最后解决的却是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四)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自己不懂,更没法去对懂的人提出要求。大家都是一知半解,就一起和稀泥,也说明医院都缺乏真正的人才。
四
医院做好自身管理
医院,运行初期想要盈利,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寻找每个分组里的优势病种,合理保证各病种收治占比
1、DRG:如BR2脑缺血性疾患,里面包含了脑梗死、脑供血不足、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狭窄、脑坏死等。其中脑梗死必须住院治疗,也是这个组平均费用最高的病种,解决办法如下:
(1)合理利用分级诊疗,轻症/医院进行救治。
(2)轻症患者合理控制费用,重症或者急症患者,符合溶栓指征的入组BL1,符合介入指征的就进行介入治疗。可以讨价还价的医疗行为,肯定医院进行救治。
(3)对特殊病种,做好地方宣教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尽量门诊处理好,预防好,避免发展到住院治疗。
(4)适当增加优势病种收治比例,因为DRG与DIP付费标准是平均费用,最终平均盈利就表示盈利,略亏也不表示亏损,医院本身也是有盈利的。
(5)积极预防院内并发症的发生,发生并发症就表示得多花钱。
(6)无法避免的特殊情况,尽量达到特病单议的条件,并按项目付费。
2、DIP:如I63.2与I63.9
(1)有些时候,医院有利可图,可以积极明确患者的病因,使诊断更明确。
(2)有些时候,明确诊断后无利可图,可以适当减少这方面的花费。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他们只是想看好病。
(二)制定临床路径、天数、费用等相应管理措施
这里医院目前运行的临床路径,而是关于DRG/DIP相关的临床路径。医院的制度不会适合本院,需要按自身情况制定,培训中的经验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1、根据上述四(一)提到的情况,可以针对亏损多的,组内费用偏差大的,对医院有利的病种,优先制定关于付费的临床路径。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分析出亏损原因、变异原因等相关信息,有效出台相应方案,合理应对并实现盈利。
2、控制天数越小,床位周转越快,可以有效增加收治人数。因为住院天数减少,平均费用同样会减少,日均费用会增加,医院收入相应也会增加。而收治不满的医院,则需要另行考虑。
3、合理控制高倍率、低倍率、严重亏损、大量盈利的案例。
(1)高倍率:通常医保会控制高倍率申诉的比例,以及金额上限,合理控制高倍率的数量,避免高倍率过多,超出限额,而得不到合理赔付。必要时可以把名额按具体情况分给各科室,由科内进行合理控制。
(2)合理控制低倍率,这是难点,可能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控制。
(2a)如果医保低倍率按DRG支付,这些病例会是着重检查的病例,被发现高套的几率也会很大。
(2b)如果医保低倍率按项目付费,这些案例表面看着没有损失,但达不到最大收益。
(2c)如果医保低倍率按固定金额付费,通常医保会给很少的钱,医院,若出现权重高的组,医院甚至会亏损更多。
(2c)低倍率还会影响来年标杆,所以怎么都不合适。
(2d)没挣到的就是赔的,医院要仔细合计。
(3)严重亏损案例,医院做嫁衣,医院,医院;本院亏损越多,医院会越高兴,因为这还能提高第二年的标杆,医院做嫁衣。
(4)大量盈利案例,会影响来年标杆。
(4a)如果“紧衣缩食”后出现大量盈利案例,医院这一年赚的多。但是每个组都是按平均值来计算标杆的,等到更新后,医院必然会无利可图(目光短浅的表现)。
(4b)如果是因为耗材或者药品降价引起的大量盈利案例,应该也要同时降低费用。国家都降价了,医院费用反而不跟着降,是说不通的,不要和国家对着干。
(4c)如果是因为换了医疗方式而引起大量盈利案例出现,建议暂时适当增加些花费,否则来年不会好过。
(5)有效控制以上这几种情况的占比,且效果大于医院,医院不想盈利都难。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就需要看本院的管理水平,找到更精细,更合理的方式来实现持续盈利。这一点,将在后续文章的第一点中进行说明。
4、针对以上说明,可能大家也会疑惑: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费用高在哪呢?
(1)同样的病种,费用分为人工费用(护理费,诊疗费,手术费等科室的人员收入)、医院费用(床位费,氧气费,重要费等含成本的费用)、检查费(检验、影像、超声等医技费用)、药品耗材费用(耗材、西药等没利润又要有成本的费用,除外中药费)。把这些费用与同级同病种或者本院同病种的平均费用进行对比,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所在。通常是个别医生粗心大意,给管理造成难度。
(2)医生得了解标杆费用,了解哪些诊断是CC、MCC,才能知道一个病例的费用要控制到多少范围内才最合适。
5、床位周转、床位使用、平均住院天数等其他质控指标就不一一描述了。
(三)并发症、合并症的影响
DRG和DIP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并不是大家表面认识的那样。前文有解答原理,下面就不补充了。
1、不管是DRG还是DIP,其他诊断的填写都会对付费造成影响,所以哪些是DRG与DIP的并发症和合并症,需要统计方面的人才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因为数据会变,且历史数据少,错误是难免的。除非地方医保公布准确的并发症合并症列表,不然随时都会出错。目前据笔者观察,各地并没有按照国家的并发症合并症列表执行。
2、并发症和合并症会影响分值和标杆,尤其对DRG付费的影响更大。大家经常会看到,不伴有CC、MCC的案例和伴有MCC的案例标杆相差上万的情况,这些都是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测算的。
3、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陈旧性脑梗死在多地都是MCC。原因很简单,历史数据中有陈旧性脑梗死的案例,比其他案例平均费用很低。影响费用的并不是陈旧性脑梗死,而是在有陈旧性脑梗死的案例中,患者难治疗的其他并发症合并症多且重,所以这个陈旧性脑梗死就被统计成了MCC。
4、为了更好地弥补损失,熟悉CC、MCC,可以有效避免低倍率与严重亏损的情况,是医院盈利的关键。这一点,也将在后续文章的第一点中进行说明。
五
总结
不管DRG还是DIP,都仅仅是付费工具,执行的早晚,熟悉的程度,原始数据量,准确规范的填写病案首页,合理了解控费,是运行初期的必备条件。医院,要想做好铺垫和准备,这些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帮助DRG/DIP更好运行,医院的稳定运行发展,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具体都要哪些工作,笔者将在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一一进行分析阐述,大家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