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病毒防控迈入新阶段。在患者急剧增加的情况下,连日来,医院全院一盘棋,果断调整优化诊疗流程、整合统筹医疗资源,以有限的人力力保成都西部人民群众的诊疗需求和生命安全。
发热门诊最高单日接诊量超平常10余倍,达到人次;全院混编床位应收尽收,发热门诊原有的2个诊室立刻扩建为6个,紧急开辟的4个应急病区,个应急床位很快满员,头一次儿科收老年人,妇产科收男病人,凡是有床位的科室,都收治有新冠患者……
没有硝烟,胜似硝烟,生命可以作证,医院拉起了一条守卫着这座城市西大门的人肉“战线”。
医院药房内“哨点”——感染性疾病科:
力保“零耽误”患者就诊
作为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医院的第一道关卡,也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12月来我们发热门诊的接诊量,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许晓梅介绍道。发热门诊最高日接诊达到人次,是平常的10余倍。面对大厅里黑压压的发热患者,拿什么“零耽误”患者就诊?
医护,扩!发热门诊从原有的2个诊室增加至9个诊室,原来核酸检测区也改装成候诊区。医院给予了发热门诊大量的支持,有抗疫经验的大量骨干人员进行支援,由感染性疾病科统筹轮流安排医生做好每日发热门诊接诊工作。
病情,分!分诊端口前移才能优化流程,于是医护将候诊人员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候诊区域,有序协调人员进行分层就诊,优先保障老人、孕产妇和危急重症的救治,最大限度医院逗留的时间。
“前锋”——急诊科:
高效急救不掉链子
急诊科作为与病毒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全科全力以赴,扛下所有。据悉,急诊科每日抢救量骤增,科室内,自行来到急诊科的患者陡增至日均-人,抢救室内病床上同时能出现9个病人要上呼吸机,近7个病人做插管,平均每天抢救至少人次。科室外,急救车的声音全天不停,平常一天30-40趟,而12月最高的一天跑出了50趟还没停。
这几天出现很多病情危急的老年病人,其中大部分是新冠病毒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急诊科主任海涛表示,自己已经将人力资源用到了极致,只为高质高效运转,力保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通道畅通!
医院急诊室内抢救室、监护室尽可能地就地扩容,保证绝大多数需要抢救的患者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尽量把急诊每天新增的需住院患者,当天收入相应的专科病房或ICU,加快急诊绿色通道畅通。
“外面等床位的病人,比较紧急的病人,可能就在等待区临时给他们处置一下。连吸氧的位置都没有了,我们就把住院部的氧气瓶抱来,患者就坐在氧气瓶边上吸氧来续命,处置以后稳定了以后转到住院部专科去。”海主任告诉笔者:“平时急诊科医生30个左右,现在通过协调在科的人扩充到40个,从门诊和护理部又调了几个护士。”
“特种部队”——重症医学科:
最大程度为重症扩容
重症救治,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的每一个病人几乎都带着呼吸机,为病人翻身、拍背、吸痰、雾化、清理排泄物、处理医疗杂物......58个床位早已满满当当。
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平指出,危急重症患者中,80%的是多病共存的高龄老人,有多位高龄老人因为肺部感染,已经用上了ECMO。在生死门前,医护脑袋里的那根弦,必须时刻绷着!为了在第一时间救治重症患者,作为“守门人”的医护人员们也已经连轴转了20多天。
医院ICU病房内这并不是一场“无准备之战”。为了最大限度满足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重症医学科紧急扩容床位,将原有的58张床位增加到近90张,住院部10楼也开辟出重症床位;加快病床周转效率,及时地转出病情平稳的患者,把床位留给危重患者;统筹调配ICU病床及呼吸机,在成都市卫健委和温江区卫健局的支持,医院已经对救治仪器进行紧急扩容,一共有多台呼吸机,经过紧急申购还将有新一批呼吸机送到;从全院调集了有ICU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充实救治力量。
“飞虎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全院都是呼吸科病房
众所周知,抗击新冠疫情,呼吸支持至关重要。因此随着病房床位收治全院一盘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员也成为了“呼吸飞虎队”,每天开展院内巡诊和会诊,确保患者收治在不同科室也能获得同质化诊疗。
呼吸与危重症医院所有科室中与呼吸相关的危重病人,各科都是他们的战场。哪个科室需要,“呼吸飞虎队”立即前往会诊分型,有重症趋势的尽早干预,可居家干预的让患者安心回家;对于“入院即重症”的患者联系转科,防范重症风险;已经出现危重症的患者,立刻通知重症医学科协助,及早保护各生命器官功能。
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波见面的十来分钟是挤出来的,接受完采访,他就要赶去会诊。“高峰时期一天多台会诊,几个科室同时呼叫的时候,我都有要崩溃的感觉。”刘主任还提到他也“阳”过,科室里基本都轮过一次,但他并不提倡大家带病上班:“医生也是人,当有同事确实很难受时我们也会‘劝退’,等他缓过去了再归队。”
“后卫”——药剂科:
“枪支弹药”充足是必须
当别的科室在前线与病毒交战时,药剂科也站了出来。12月医院感冒及四类药品(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需求量猛增超过平日量的6倍,且需求量每天继续增加。
“前期储备的3月的药可能一周就用完了。”面对缺药危机,药剂科主任周后凤脱口而出:“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温江这一百多万的人口,我们一定要守好!其他科室在‘冲锋陷阵’,我们一定要把‘枪支弹药’准备好,让他们有底气往前冲。”
面对空前巨大的用药缺口,“我们首先积极协调药品配送企业,增加相关药品储备量。同时,根据临床治疗需要,积极寻找替代品种,确保药品用于最需要的患者。”周后凤和采购同事每天都要在不医院需求的药,电话不停,搜索不断,每天工作到深夜“抢”药源。为确保拿到药品,周后凤直接开车到厂家门口协调,最终片对乙酰氨医院。
药剂科医生清点药物储备医院还承担了全成都范围内二十多个区县卫健系统医院药品的分发工作。在医院负一楼,周后凤就带着两名医护人员从点分发到了凌晨6点,“一共箱,一箱有25瓶,特别沉,分完以后手酸得不行。”不仅如此,医院一线职工的身体健康,药剂科紧急调配中药资源,防疫中药的药香24小时不中断地飘出中药房,热腾腾的中药送到全院两千多位职工手中。
“主力”——全院:
医务人员全力守护
谁算得上救治工作的主力?其实,在医院副院长唐红梅看来每一位“五院人”医院的“主力”。她也许在医务科、护理部全力保障后勤,协调医疗救治和护理,医学装备科保障全院氧气、防护用品、呼吸机等应急物资的使用。她也许在总务科等部门,从扩建发热门诊、保障全院员工病人和家属的餐食。她也许在放射科看堆成堆山的CT.....她们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要坚守岗位,因为这就是医护人的使命!
上下同心,联手抗疫。唐红梅院长告诉笔者:“应对这一波医疗大考,我们做了分层分类分级的救治,从医院领导班子到职工,从党员到群众,从组织到个人,是全院一盘棋来打破内外科界限,做好统筹物资资源,优化诊疗流程,混编全院床位,全力解决群众就医需求。”
医院副院长唐红梅提及接下来就诊走势的变化,唐红梅院长表示:“接下来还要应对元旦、春节人口流动的疫情防控,医护人员要有序协调,保存实力,这样才更好守护患者和住院病人。”
“希望大家把医疗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人。”最后唐红梅院长呼吁大家,轻症患者以居家隔离为主,如果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明显疲乏、恶心,血氧饱和度低于93等情况可以考虑就医。年龄大于65岁的老人,肿瘤化疗患者等高危人群,以及孕产妇、儿童等脆弱人群,应及时就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