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5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李文芳通讯员方序鲁青
一呼一吸间,空气中里的氧气充斥进身体的五脏六腑,维持着人体的健康运转。
可是,当人们病情危急失去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已无法满足整个机体氧和需求时,呼吸机就开始起作用了。
就像个“打气筒”,呼吸机可帮助病人或替代病人进行呼吸。有了这个“打气筒”,为患者病情治疗创造了条件,也为医生急救的实施赢得时间。
但是,临床使用各个品牌的呼吸机,有个大“bug”,就是太蠢,均无法实现长时间的波形及参数储存,这给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制定带来一定麻烦,通常需要依赖临床医生的经验。
此外,医院内呼吸机数量逐步增多,呼吸机因模式和参数设置不当而产生人机对抗、延迟撤机等时有发生。加上机械通气的不当使用或诊断容易造成患者各种并发症,增加患者再次插管的可能,既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病程,又浪费了医疗资源。
如何让呼吸机智能化?医院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而这个难题,被浙江大医院联创医学工程部的张华青给解决了。
近日,在浙医二院第二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上,张华青带着他的“呼吸机中央监护系统的研发”项目,经路演后被专家评选为一等奖。
张华青曾在重症监护室工作过10多年,亲身经历过因呼吸机不智能而导致的各种问题。从临床痛点出发,他领衔开发了一套智能呼吸机监测系统。
通过无线连接所有呼吸机、采集患者呼吸相关波形和参数,实现了呼吸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了医护人员机械通气操作的安全性及高效性。
在采集完信息后,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来分析呼吸机动态波形和参数,让机器能够读懂患者的呼吸,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费用。
据介绍,浙医二院目前拥有呼吸机台,平均每个病人使用呼吸机的时间为6天,平均费用元。目前,浙二心外重症监护室10台样机正在试用该系统,医护人员反应非常好。
据悉,该项医院、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医院等知名研究院校,整合呼吸治疗领域优势技术,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希望能让机器“读懂”患者的呼吸,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人机协调性、呼吸力学、呼吸治疗方案等方面有质的飞跃,让患者的呼吸更加的自由顺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81.html